序章
距离迷途之子2完结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我对后半段彻底滑坡的剧情情绪释放完后,冷静下来回顾从第一部的惊艳开篇到第二部快速滑跪的整个剧情,我发现我依然喜爱这部作品。
首先,我认为迷途之子和颂乐人偶是一体的,基本不存在分割的可能性,所以我更愿意将他们合并称为同一部作品(以下都统称迷途之子)。抛开完全不知所谓的部分情节,迷途之子与同类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与现实逻辑极为吻合,这种吻合主要体现在其打破了传统“扁平化”美少女的刻板设计,转而通过对青春期人际关系的无情解剖——诸如“情感暴力”“沟通失效”“自我中心”等颇显现实的元素构建出“真实感”,并通过巧妙安排的戏剧冲突弱化了过分真实带来的不适,又增加了几分趣味性。同时,迷途之子中的人物塑造也更接近现实,每个角色的行为动机均具备合理性,而非简单的善恶对立。以上种种复杂性使得观众在跟随编剧在不同角色视角的不断切换中下意识对人物内心进行深入思考,并对编剧有意无意展露的部分细节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某种意义上来说,迷途之子甚至可以称得上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但是,正因为迷途之子有上述特性,当编剧开始发瘟的时候我能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剧情的不合理之处,并且难以忍受。我认为作品中的人物在设计入场之后是具有其独立灵魂的,简单来说就是人物行为不随作者的意志而改变,他往往基于自己的逻辑自发的行动。迷途之子极为优秀的整体架构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基于其独特的行动逻辑无论如何都无法演变到第二部中的传奇剧情的。所以我有了一个想法,如果完全忠于迷途之子的人物设定和已经展现出来的角色特质,重新推演第二部的剧情发展,是否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至少是我能接受的故事。
这就是本系列的初衷。“贴着人物写”,作者“首先要有一颗仁者之心,爱人物,爱这些女孩子,才能体会到她们的许多飘飘忽忽的,跳动的心事”(汪曾祺)。我希望能通过逐一分析迷途之子中出现的每个主要角色的心理、情感、人际关系等尝试推演一些重要情节的故事走向,重构第二部的整个剧情,并试图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能接受的结局。
事先声明,本系列遵循以下大前提:
1.本系列为不严谨的主观分析,仅供娱乐消遣,仅代表个人观点,仅满足个人喜好,不做任何严肃定义与价值判断;
2.本系列推演不考虑邦多利世界观,仅将迷途之子当作完全新作对待;
3.本系列所遵循与参考的人物设定不含迷途之子第二部酒店大战之后的绝大部分内容,仅挑选合理的部分进行节选;
4.在一切合理的前提下,本系列所推演的最终结局不排斥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