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恋爱100天》被“情怀”捧起的问题儿童

心理描写严重不足、故事逻辑脱离现实,行文几乎可以称为流水账的低质作品。

作品名 高考恋爱100天
日期/作者 2015年,被炒的炒饭
分类/状态 文字冒险游戏 已完结
平均游玩时长 9.4h

最近该游戏发了10周年“纪念”dlc,结果因为质量问题被怒喷,攻击矛头却指向了“国gal”这个整体板块。我个人觉得这种扩散攻击是没有道理的。对此暂时不做展开。

我们先聊点题外话:中国的高中生活和日本的高中生活到底区别在哪里?我认为最根本的是高中在两国教育系统上的定位不同。日本高中毕业后的升学路径相对较多,有比较丰富的艺术、职教方向可以选择,同时有不少高中毕业即就业,在这样的升学背景下,日本高中教育的理念很自然的就偏向了多元发展,主打探索兴趣方向、学习氛围较为轻松。但是这种“轻松”在中国高中看来是不可想象的——高中毕业即就业在社会舆论上几乎等同于放弃人生,所有的一切都要向升学(大学)让步。艺术扎根于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日本ACG产品不约而同的首先以高中作为故事背景——大概这是他们最快乐、最无忧无虑、最自由的时期,这些作品中的高中生活充斥着欢笑、青涩,最多不过是文青笔下的“青春期的烦恼”。可是这些是没法直接植入到中国的同背景文艺作品的。中国的高中生活几乎连烦恼的时间也不允许,可以这么说,中国学生的完整青春大概是初中与大学早期,高中阶段几乎是停滞的。所以我认为,以中国高中为背景书写故事,其根本基调绝不可能是“轻松”、“自由”,现在有很多作品受日式影响很大,在借鉴其经典套路时忽视了中国本土的特殊性,目前我还未曾看到一个像《凉宫春日的烦恼》系统定义了日本高中生活各大节点的同题材中国文艺作品。如果有请一定要推荐给我学习一下(笑)。

接着上面的话题,我再来讲讲我理解中的中国的高中生活(此段后面的高中生活都默认是中国的)。我认为高中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从表面上看,似乎高考就是一切,所有的活动甚至精神活动都要向它让步。但是精神世界是唯一不太能受短时间规训而快速停滞的,反而会因此而报复性的蓬勃壮大。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中阶段是人从青春期过度过来后即将成人的思想高速发展期。这里说的“成人”是有严肃定义的,指的是“拥有完整的、不受裹挟的自我判断能力,能做到为自己选择并且对自己负责”。高中的特殊之处在于,大部分人对“高考”之于自身是没有概念的,哪怕是在选志愿时。换句话说,“高考”只是一个形而上的名词,但是在社会共识中它却是必须拼尽全力的。更特殊的是,大部分人直到冲刺阶段才明白原来社会共识中的“拼尽全力”和自己理解中的“尽力而为”中间隔了一个巨大的“努力”鸿沟。这种他人“期待”和自身“感悟”的错位是高中阶段比较大的矛盾之一。这种认知上的矛盾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我认为自己很努力了但是为什么没有人看到“、”为什么要天天摸黑上学星夜入睡我不懂啊“等等。我斗胆为高中阶段这些心理变化做一个总结,也算是抛砖引玉——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是"社会共识"中的“正确”(努力学习)与自身”惰性“之间的多层博弈,以及个人喜好与精神压力的内心斗争。举个例子,复习—符合”正确“—压力减少—惰性上升—开玩—不符合”正确“—压力上升—复习;或者是:复习—不符合”个人喜好“—压力上升—小憩—惰性上升—不符合”正确“—压力上升—惰性被压制—复习。

当然,真实的心理变化比上文罗列的简单循环要复杂的多,社会共识的构成也大不相同(比如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等等),不过这些特点均会推动高中阶段的思想发展(普遍情况下、哪怕是简单的发展)。所以我私以为,高中的主旋律并非表面上的”高考“,而是“成长”。高中阶段向前承接尚未结束却被强行压抑的青春期,向后衔接一步开放、被动续命的”虚假青春“,这三年绝不仅仅是埋头苦读的精神空白。被压抑的精神在外界几乎零察觉于零引导的背景下野蛮生长,或是沉默的喷发,淹没自我与周遭;或是在困惑中沉淀,直到如祖师般顿悟——很遗憾,事实上中国的高中生几乎只能凭借自己,几乎纯粹是个人的挣扎与孤独的奋斗。

扯远了,还是回到这个作品的评价来,跟以前一样,主要只谈剧本。我无意吐槽更多的细节问题,诸如高考前100天和水族馆、手机等的冲突,大量在家学习的桥段,无比自由的行为选择等等,我认为该书最大的缺点是对整个高中阶段的心理描写过少,对精神层面的认知过于粗浅,整个故事几乎只是在单纯的陈述事实,与小学生日记无异。我并不认为写作背景是什么时期就要还原那个时期的一切——换句话说,作者仿佛是在模仿高中生在写高中生的生活,很多地方都颇显幼稚。我所说的幼稚并不是指作品中出现的高中生想法幼稚(这反而是正常的、很容易理解的),而是指对于绝大多数事件的描述均只停留在了表面,既没有因,也没有果,与角色成长的脉络联系非常薄弱。不过,换个角度来看,该作品似乎也并没有为”成长“增加写作重心,通篇只是为了记录事件而记录,右下角不断提示的剩余xx天(高考)更加重了流水账感,实际上我看到剩余七十几天的时候就已经对故事感到疲劳了——作为一个游戏玩家,我并不想一比一完全体验一遍高中的所有细节,该作品中的大量独白和粗制滥造的恋爱故事更像是一勺白砂糖,硬要往我的杯子里灌。

我们常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实际含义是艺术作品往往将生活中的日常抽象成普遍共性,凝练出人人都能产生共鸣的精神力量。我不认为平白直述就能写出好作品,况且这是中国的高中生活。中国的高中阶段真的有那么多值得一些的”日常“吗?很多人回忆高中都能讲出大量有趣的故事,甚至说想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时代。我认为这不过是自动过滤了那些枯燥乏味、痛苦挣扎的主旋律后又通过回忆模糊出来幻象罢了。文艺创作者显然不能沉湎于幻象,通常都要尽力还原实际情况(有目的的、有选择的、有侧重的)。我认为该作的作者在剧本编排上既看不到创作目的,也看不到对主要情节的筛选,甚至也没能有侧重的叙述故事,这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该作品第二个比较大的缺点是忽略了同学背景。中国的高中是一个生活圈高度重合的小世界,周围人的目光会极大的影响人的行为甚至价值判断。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住校生与走读生有天然的交际隔阂;男生与女生几乎不可能混在一桌吃饭(有也是超级大团队);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的走廊就像有什么透明墙,轻易不可跨越。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大学同学不比高中同学亲密,甚至有的名字都叫不出,很简单的道理,数一数高中一天有多少小时是大伙儿都在眼皮底下的。所以,我不认为刻画几个主角之间的联系就能将所有的行为逻辑理顺,尤其是”恋爱“这种高度敏感的话题。说实话,我认为高中阶段的”恋爱“写作难度是要远高于其他任何阶段的,其中与自己原始兽欲的博弈、与家长教师的博弈、与同学的博弈,甚至与男女朋友对方的相互猜疑一同构成了难以用只言片语覆盖的巨型黑暗森林,绝不同于日式ACG作品中那种流于表面的浮躁与轻易。该作的恋爱故事在我看来就像是借用了高中生活的壳子摆了个空中楼阁,基本脱离现实,有明显的文抄公痕迹。

该作品第三个问题是立意不清。当然,或许大部分人不关心这个,不过作为主观评论,我还是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任何文艺作品,都至少有一个创作的核心主旨。哪怕是后现代小说隐去主角,意识流小说根本找不到情节,都多少能看出作者的倾向,即通过作品传达的东西。这个”传达的东西“可以是很多类型,比如娱乐作品的立意就是让人放松心情,批判现实主义是讽刺并反思社会,武侠小说的立意就是战斗爽、江湖柔情(尽管有些网友看不得这些)等等,尽管现代网文逐渐摒弃了很多”繁文缛节“,主打快消,但我认为快消也能算进广义的”立意“中去。回到该作品,它的立意又是什么呢?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打通了“淡淡的回忆”结局(女朋友不知所踪,我考上了重点大学),第一感受是作者在传递大量负面情绪。仔细回想也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记忆片段,在脑海中闪动的总是那几个“冲动”桥段,总之根本提不起兴趣再去通其他结局(听说有61个,天哪)。尽管从GAL作品的角度来说,只通了一个结局、甚至还不知道是不是主要线路就来评头论足多少显得有些片面,但我还是坚持按照第一感受来理解(我当然相信自己的判断水平),这部作品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绝非娱乐,但又没有其他内容,更没有思考。不客气的说,很多所谓的精妙理解都是读者自己通过游戏过程领悟的,而非通过作者有意的安排。

最后还是聊聊该作品的可取之处(喝口水)。玩到离高考还剩三四十天的时候,密集的小游戏反而让我对该作品整体观感上升了,抛去了无意义的流水账故事,将高中枯燥的复习浓缩为一个数值变化游戏,这使得主线突然变的清晰,有趣程度也高了不少——说到底,高中值得一写的特殊事件本就没有那么多。尽管对于“压力值”的管控略显儿戏,复习就有(分数提升)的体验更是魔幻(那谁还恋爱啊),不过我认为对于高考冲刺的抽象化演绎还是很令人启发的,做的不错,是本作少有的制作者巧思。

小小总结下,抛开国GAL的光环(事实上也没必要分什么国不国的),该作品基本不值得一玩,目前网络上的好评在我看来带有比较重的滤镜,不具备什么参考价值。至于最近10周年“纪念”dlc的炎上事件,我毫不意外,这其实是本来应该在正座就引发的问题,只不过被所谓的“情怀”压制住了而已。没什么别的可说的,上文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仔细看完的朋友自然能理解。

发表评论